大腸直腸癌

大  腸  直  腸  癌

衛福部的統計,大腸癌在台灣已是高居第一的癌症

           大腸腫瘤
由於早期大腸癌不易有自覺症狀,因此若透過定期檢診可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。建議只要年齡大於四十歲,有家族史,最好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;若無家族史則建議50歲可作一次大腸鏡檢查。

大腸息肉的發生率為年紀愈大、發生率愈高。據統計,50 歲時盛行率是 20%至 30%、70 歲時為 50%以上。一般來說發展出大腺瘤約要5~10年,大腺瘤到腺癌需歷時約3~5年。

全國性大腸癌篩檢所找到的癌症,有一半是屬於零期或一期的大腸癌,第四期的只佔7~8%。反觀等到有症狀,例如出血、貧血、大腸阻塞等才就醫被診斷的大腸癌,只有20%是屬於零期或一期,卻有高達20%是屬於第四期

 
大腸鏡

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謹記護腸四重點,「健康飲食、規律運動、定期篩檢、確診後定期治療」
特別是50歲以上至未滿75歲民眾,政府提供每2年1次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。

危險因子

國人飲食日益精緻化,食物纖維的攝取日益減少,且包含高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的食物,因此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。

危險因子

吃紅肉或加工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:每天吃 100 克紅肉將增加約 17%的罹癌機率,尤其當一週吃超過 500 克的量時,誤食致癌物的風險也將提高。

  

危險因子

其他危險因子包含肥胖、缺乏運動、抽菸等。

糞 便 潛 血

  •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,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,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,而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篩檢,可降低23%大腸癌死亡率。
  • 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異常者較一般族群罹患大腸癌風險高20至30倍,若未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,進而找出病兆,並予以處理,則大腸癌的死亡風險將增加6成4。

平均五年存活率

大腸癌的5年存活率,一般來說在手術治療後若未發生轉移,存活率都很高。

    第一期

      90%以上

    第二期

      60%~70%

    第三期

      30%~40%

    第四期

      5%以下 

 

腸道健康應從年輕注意起,而完整的腸道篩檢應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(CEA)

以及大腸鏡檢查

建議40歲時可進行第一次大腸鏡檢查,若生活飲食不正常、有抽菸喝酒習慣、體重過重、

具家族疾病史民眾,應加強提早預防觀念,從30歲開始規劃完整大腸鏡檢查。